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官方网站
   
       
     
 
首页 关于我们 标准工作 会议展览 行业资讯 行业沙龙 TID码注册 追溯评价 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中国儿童食育发展研究与建议
2021/5/17 11:56:50

编 委 会


主  任

祝长青  南京晓庄学院儿童食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副主任

高海伟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博士

左  敏  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

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南京晓庄学院  王蓉蓉、贲爱玲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晓洁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   唐洪涛

江南大学  陈秀娟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  李榛晔、赵红梅、刘非凡、兰闽

北京科技大学  宁焕生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连雪

食品伙伴网/中国食育网  缪链、刘双双、孔霜霜

朴门食育花园  胡静

中科食育(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刘家梅、李昂达




第一章 食育的概念、意义与目标


第一节 人与食物关系的演变

一、关系解读

食物作为人类进化的阶梯与必需品,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标志性依据。人与食物关系可以包括获得食材的来源与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对食物的态度、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等,一方面反映了食物对人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传统的关系。

二、演变过程

1.狩猎—采集时期:人对自然依赖程度较高,此时觅食是一种基于生存需要被迫展开的行为,食物只承担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2.农业文明时期: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满足后,对食物提出更高要求。培育农作物,发展新品种,驯养动物,烹饪方式趋于多元,调味品的出现。

3.工业文明时期:机器的普及与动力能源的发现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有效促进了食物产业的发展。

4.新技术革命时期: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促使公众拥有更为丰富的饮食选择,社会饮食结构开始改变,一些新的饮食理念逐渐被广泛了解。

5.后互联网时期:互联网打通了时间、地域、文化等限制,现代物流突破了以往食物选择范围与选择途径,加之食物来源、食物信息和加工方式的传播与共享,获取食物新方式(如外卖)的出现,极大丰富公众的饮食选择范围,消费端的饮食种类呈指数上升趋势。


第二节 食育的概念

一、食育的溯源

1.中华食育的起源

华夏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内容与相应文化,食育理念早已在历代朝堂与民间以经验和习俗等不同方式存在。食育是对中华传统饮食礼仪的规范教育,是对中华传统食文化的认知教育,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综上所述,中国从古至今社会多个领域体现与蕴含了众多丰富相关食育思想与内容。

2.日本食育的发展

传入日本的中华饮食文化,其后在日本结合实际与其民族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其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提出了“食育”一词,历经百年发展逐步从民间理念发展为日本基本国策,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日本的食育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完整、有层次的管理推进机构和部门,全面指导全民营养工作。

二、食育的探讨、概念与内涵

2006年起,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陈冠如、赵荣光、马冠生、李晓辉等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食育的概念。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专家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到了食育进校园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孙宝国院士、张凤宝副校长、刘永好董事长、王强众董事长、许富华高级教师等共同探讨“食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重要话题。专家都认为食育是传授食品科学知识,传播饮食文化,使公众养成健康饮食观念和行为的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最终达成科学认知、合理膳食、品鉴知礼、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同时,食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素质教育,儿童与青少年是食育的重点人群。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晓洁副研究员结合其团队多次校园食物浪费活动,提出食育是改变食物消费习惯的有效方式。

食育是传播科学饮食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并以各类跨学科知识为载体,增强科学膳食能力、提高健康水平的饮食教育。食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素养。以科学发展的逻辑为支撑,以营养标准等饮食相关的具体学科知识为载体,了解科学营养知识、食育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以及食育发展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道德伦理。道德是共同遵守的规制,伦理是共同遵守的条纲,需以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为支撑,具体的食物相关道德理念为载体。第三,人文思想。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以社会科学体系中历史学、社会学等知识体系为支撑,以人为本,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素养。第四,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支撑,环境保护、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具体知识为载体,综合运用科学素养、伦理道德与人文思想,持续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第三节 食育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着诸多饮食问题,比如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症等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某些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出现,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在很大程度上,饮食不合理导致的系列问题也成为了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近年来医学、营养学的研究也向我们证明只有全面合理的补充膳食营养、注重饮食平衡,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体的健康,所以需要“食育”。学校和家庭都应努力帮助儿童在饮食活动中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和想象力,这种教育应始终贯穿儿童的成长,因此食育对儿童构建完整人格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食育的目标

一、认知层面:以传播食育知识为基础目标

提升食育认知的基础在于食育知识的传播。把握学生食育课程建设方向,提高食育科学素养,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合力,奠定食育行动大环境的认知基础,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生活的内生性动力。

二、行动层面:以掌握食育技能、食品育人为共同目标

1.培养学生的食育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获取食材的能力,包括作物的种植、作物的培育与维护以及作物的收获等;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及日常用餐时的校内教育,使中小学生具备为自己搭配膳食结构合理营养餐的能力;同时,也应当掌握餐具的清洁、餐桌的整理及用餐礼仪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2.鼓励社会力量和龙头企业参与食育推广。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各种主体的积极性和人力物力,尤其是与食品相关的机构、团体与组织,更应该承担更多的担当与责任,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影响力,形成多种组织互相协同,共同推动食育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以养成正确观念为高级目标

第一,了解并认同具体的食物相关道德理念。带领中小学生参与到食物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从成品端上餐桌的每个环节当中,使其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由此懂得珍惜食物、拒绝浪费。

第二,通过饮食文化与历史相关课程的开展,增进学生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国的饮食文化知识,进而培养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公众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其具备传承民族饮食文化的热情与态度。

第三,对外来食物、新食材、渠道等有理性批判精神,不盲从、不盲目抵制,有包容的心态,持续发扬海纳百川的中国饮食文化。

第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拒食野生动物,转变落后的野味文化观念,树立科学文明、安全健康的饮食意识;了解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烹饪过程中占用生态足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懂得生产的目的是以理性、健康为基础的消费,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使全社会建立文明健康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




第二章 国内外食育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食育发展现状

一、政策方面

1990年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2008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分阶段提出教学要求。先后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对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营养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各级政府和部门推进营养健康工作。先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019)等明确提出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先后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2019)、《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2019)、《关于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等政策,对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餐饮浪费以及儿童肥胖防控等提出明确要求与责任,并给与相关指导意见。此外全国许多省市也陆续发布了一些相关文件政策与管理规定。

二、行业活动

2016年后,我国以“食育”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逐渐增多,政府、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单位开始举办食育相关活动。如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 2017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2017第一届中国国际儿童食育大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全国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守护行动”于2016年正式发起并实施, 2018年3月在新县召开“2018中国食育国际研讨会”, 2018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以“食育营养,健康成长”为题召开学术研讨会。 2019年4月,由中国儿童中心、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等共同主办纪念于若木先生诞辰100周年暨2019中国食育经验交流大会,201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食育研讨会”, 2019年儿童食品与食育论坛由江苏省营养学会、江苏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与南京晓庄学院共同主办,南京晓庄学院儿童食品研究所和南京营养学会承办。2019年食品伙伴网联合南京晓庄学院共同创建了食育网(原中国食育网), 2020年6月,食育网联合食育推动计划、南京晓庄学院儿童食品研究所、开动实验室、松鼠跳跳共同举办了“中国食育(2020)线上分享论坛”,并于2020年8月开始启动食育村建设项目,食育网不仅实时更新食育相关资讯、法规标准外,还对外发布了3期食育行业报告,2021年食育网邀请行业内专家、优质食育团队等共同开展“食育系列线上公开课”公益活动。2019年10月,《知食中国》节目发布会在京举行,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食育精神”“立德树人”“健康中国”为理念。2020年5月由深圳市食药安办、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推出的“食育圳行动 守护新深代”2020年深圳市青少年校园“食育”工程项目启动。2020年12月,2020年度中国食品流通产业大会暨第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追溯大会由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主办,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江苏智信追溯研究院承办,围绕儿童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发展、中国食育战略联盟成立与发展规划等六大议题,并且举行了中国儿童食育计划战略联盟签约与专题论坛。

三、开展食育相关活动的单位或团队

所在地区

单位或团体名称

北京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北京营养师协会、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田园之春、营养小镇、好吃的自然食育学堂等

湖北

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等

河南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河南省新县等

江苏

南京晓庄学院、朴门食育花园、南京市宇通实验学校、南京健康职业培训学校、南京小红叶幼儿园等

山东

山东省团餐行业协会食育项目组、山东二七一集团、食品伙伴网/食育网、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青州市尧王学校、开动食验室、坤博食养咨询服务中心等

浙江

浙江工商大学、食话、九阳公益等

江西

南昌师范学院等

广东

珠海夫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食育科技有限公司、儿童启智食育松鼠跳跳、广州禾育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

天津

麦谷食育、Kids Kitchen Academy 儿童五感食育学院等

上海

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7015工作室等

四川

成都知食社区营造促进中心、妮妮环球食育等

安徽

MiniCook 食育等


第二节 国外其他国家儿童食育发展现状

日本是践行食育最典型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食育”立法的国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2006年制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德国政府通过推行“公共厨房”项目开展体验式教育,“食育”课教师带学生去菜市场、超市获得感性认识,随后几周,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学饮食知识一边做菜,还在“公共厨房”教室之外还开辟了菜地,让学生在植物专家和菜农的指导下学习种菜。美国开展了“从农场到学校”(Farm to school)的食育行动。丹麦的中小学从1880年就开始开设烹饪课,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四年级到七年级,学生要接受两年的烹饪教育。英国将食育列入义务教育课程大纲,要求公立中学必须开设烹饪课程,并将课程学分与毕业直接挂钩,此外英国还有很多食育相关活动,如“食品两星期活动”、“校园菜园计划”、“食物革命日活动”等。法国食育形式主要是从基本知觉进行认知,推行一个为期三年的教育计划,在课堂上教导小学生,怎么运用各种感官来品尝食物,长大后懂得选择。巴西公布了新法令,食品及营养教育成为了巴西全国公立和私立中小学的必学内容。




第三章 儿童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 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

一、儿童期身体特征

1.快速生长与消化负荷过重: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素的量相对大,而所摄取食物多为流食或半流食,有时所含能量低且营养素少,同时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承受食物的能力低。         

2.防御病原体能力低:处于免疫功能交替阶段的婴幼儿与儿童,易患病毒性腹泻及细菌性肠炎。在青春期机体已有的被动免疫力不适应阶段性生长的状况,具有较高的易感性。

3.肠道缺乏稳定微生态:环境婴儿出生后即以乳类为主食至幼儿期转换为日常膳食,膳食结构和食物成分都有较大变化,肠道菌群也随着发生相应改变;而正常的肠道菌群在此转变过程中其原有的对入侵致病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有所降低,因而容易发生肠道感染。

4.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较易有水和电解质失衡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渗透性脱水。

二、饮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正餐中的挑食偏食行为:挑食偏食行为是儿童生长发育中最主要、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可引起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导致肥胖的发生。 

2. 不健康零食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食品市场中充满了各种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极大地提高了学龄前儿童食用不健康食物的几率。此外,喜食偏咸、偏油腻食物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高危因素,必须加以重视,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进而有效控制儿童体重,减少儿童肥胖情况的发生。。

3.不良的进餐习惯:进餐不专注(幼儿在吃饭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被其他事物干扰)、无法独立进餐(需要家长哄喂,无法独立进餐既是一种不良的饮食行为,也反映了部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餐时间长(进餐时间过长可造成用餐与不用餐之间界定不明确,饥饱不分明,进而食欲下降)、进餐不规律(无规律的进餐则会影响儿童食欲以及消化功能)、不吃早餐(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早餐质量差会导致幼儿精力不足,影响幼儿的日常活动和身体的健康发育)。


第二节 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对食物的喜好及选择,但此时的儿童对营养性食物及非营养性食物缺乏正确的判断。

二、儿童主要照顾者的文化程度 

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率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主要照顾者间存在差异,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与儿童共同进餐时可言传身教对儿童饮食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

三、家庭类型 

家庭不仅是影响个体健康的微环境,更是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核心场所,对预防及改善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有积极作用。不同家庭类型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习惯及健康行为存在差异。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中国的祖辈带养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四、家庭收入 

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消费行为不同,收入较高的家庭和收入较低的家庭如果存在某些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且对饮食行为认识不足,对培养儿童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意识薄弱,都导致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

五、家庭进餐环境

安静、愉悦的进餐氛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营造不训斥、少干扰、多鼓励和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并且家长越是注意给孩子营造积极的喂养氛围,儿童的饮食状况越好。


第三节 儿童健康饮食与食品

儿童期是饮食行为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饮食行为问题高发阶段,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必须及早、从小抓起,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学龄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问题出现的高发期。学龄期儿童开始进入系统学习阶段,通过营养教育等手段,可以改变儿童的营养素养进而纠正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是饮食行为改变的第二个窗口期。因此应该抓住儿童期这一关键期,培养儿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2018年适龄学前教育及小学生(3-12岁)数量约为1.59亿,儿童用户群体庞大,再加上父母 “精细化养娃”意识提升,家庭中儿童消费支出比重较大。通过“儿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比较,发现很多的“儿童食品”只是商家根据营销需求,自行在标准范围内进行的调整。许多“儿童食品”并无什么特别,在营养成分和配料上,几乎与成人食品“无差异”,所使用的标准依然是按照普通的食品标准。但在价格上,儿童食品却往往要高出成人食品很多。我国食品监管部门要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与机构要加大食育推广工作,加快食品知识普及力度。消费者还要学会理性消费,学会理性对待“儿童食品”,切莫接受虚假宣传花了“冤枉钱”,而且还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020年中国副食流通协会、良品铺子等单位参与了我国首份《儿童零食通用要求》(T/CFCA 0015-2020)团体标准的制定。该标准于2020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儿童零食标准的空白,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可以在儿童零食或儿童乳品领域可以先行探讨与摸索,总结经验后再稳步拓展到更广的食品领域。适量食用一些营养素含量丰富,同时低糖、低盐、低脂类的零食,既能为身体提供一定量的能量、膳食纤维、 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避免儿童摄入过量的脂肪、糖和盐分,也可以在三餐以外起到较好的辅助、补充营养作用。近几年随着以良品铺子为代表的重点零食头部企业先后布局儿童市场,儿童零食品类和范围显著丰富。良品铺子旗下聚焦儿童零食的子品牌良品小食仙品类范围丰富,2021年良品小食仙在儿童零食标准基础之上,重点打造9大品类、富含8种营养元素的儿童零食产品系列。产品研发中,良品小食仙坚持“6大零添加、6项高标准”。6大零添加指未添加或未使用反式脂肪酸、合成防腐剂、合成色素、合成甜味剂、微波处理、辐照处理的产品;6项高标准指感官、理化、污染物、真菌毒素、微生物、添加剂指标符合《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编号:T/CFCA0015-2020)的产品。从市场端客观反映来看,良品小食仙在儿童零食细分市场销售领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




第四章 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食育实践探索


第一节 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政策按照先“解决温饱”后“全面小康”、先“区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思路部署,扶贫工作应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扶贫工作从以经济帮扶为主的单一维度向经济、生活、卫生、教育帮扶等多维度视角转变;在扶贫路径方面,从设定和实现阶段性目标向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转变;在扶贫动力方面,从外力推动向主体能动转变。


第二节 食育扶贫的概念框架

一、食育扶贫的概念

食育扶贫是通过食育向贫困地区人口传播科学、系统的营养健康知识,推广科学饮食理念和方式,以期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树立科学、文明的饮食观念,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激发农村居民自主性和积极性。食育扶贫包括理念、知识和技能3个层面。其中,理念层面注重培养居民的健康意识、珍惜粮食、热爱自然等观念;知识层面强调对营养健康、均衡搭配、食品科技、食品安全等的掌握;技能层面则重点提高营养规划、甄选食材、烹饪等能力。

二、食育扶贫的特征 

1.系统性:食育扶贫涉及教育、宣传、财政等多部门,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2.科学性:食育扶贫注重科学引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以各专业人才为支撑,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全面、高效的方法推动食育扶贫发展。

3.差异性:落实食育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区域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习惯、年龄区间的差异。

三、食育扶贫与重大战略的衔接

1. 食育扶贫有效统筹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食育扶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是遏制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夯实脱贫工作成果的有效方式。

2. 食育扶贫有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食育扶贫作为一种提升贫困地区人口营养健康意识的扶贫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下,通过探索不同层面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社会动员”的实践作用。


第三节 食育扶贫实践――库伦旗食育扶贫试点总结

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统筹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库伦旗教育科技体育局等院内外支撑单位,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开展“国家级贫困县库伦旗食育扶贫”试点工作。中科院食育扶贫团队通过先行调研,聚焦库伦旗儿童青少年在营养与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当地的需求和特点,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学者研发课程,整合食育资源;对当地校方和教师进行培训,联合开发,启动校园试点。


第四节 体会与思考 

食育扶贫应采取“政府主导、科研促进、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的模式,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力求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研究:为食育扶贫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应促进科研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扶贫工作中,与时俱进。一方面,科研为扶贫工作提供新视野、新方法、新模式;另一方面,食育扶贫实践工作为科研提供观察与思考的角度,尊重食物发展内在规律,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

二、政府主导:让食育扶贫落到实处。在新时代,食育扶贫以政府为主导,深入开展保障机制研究,持续提高食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脱贫攻坚成果的可持续性。

三、多主体参与:提高食育扶贫效益,开展食育扶贫工作需要综合性支撑体系。一方面,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与家庭是食育扶贫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资金、专业化人员及各种设施的保障和支持也不可或缺。




第五章 我国食育发展研究与对策


第一节 食育发展的SWOT因素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食育发展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构建SWOT矩阵,为食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支撑。

优势分析为传统文化积淀(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健康意识提高(建国初期至今,我国居民经历饥饿、温饱、饱食的不同阶段,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膳食结构多元化(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转变为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并重发展,呈选择多样化、结构合理化的趋势)。

劣势分析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固化(我国传统饮食习惯“以味为主,以饱为足”,将味道、口感、食量等放在首位,易导致重油、重盐与食物摄入过量等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差异性显著(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群体、民族等差异性大。首先,各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复杂(食物消费系统是包含食物生产、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复杂系统。通过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个体消费行为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机会分析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各政府部门陆续颁发多部与营养健康相关的文件,多方面强化营养健康意识,倡导良好行为的培养和建立)、多方关注扩大(近年来食育逐渐赢得政府单位、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中小学校幼儿园等不同主体的广泛关注,食育相关实践日益活跃)、国际经验助力(日本、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对食育相关实践探索相对较早,目前已在政策支撑、科学研究、实践探索等多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食育体系)。

威胁分析包括科研支撑不足(目前我国食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理论与应用研究相对薄弱,食育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方法、方向与路径等尚不成熟,亟待完善与规范)、专业人员稀缺(食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命题,涉及营养学、农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领域,需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技能。食育从业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开展相应的知识传播、行为干预、膳食指导、健康监测与评估等多项工作)、西方快餐文化渗透(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快餐贸易在我国逐渐扩张。由于其经营模式、营销管理的本土化和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企业竞争力逐渐提升,成为我国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西式快餐与可乐等高热量、高脂、高糖的食品特点与持续的饮食文化输入,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发展、优秀饮食文化传承等埋下较大隐患)。


第二节 食育发展的对策

一、战略层面:顶层设计、科学发展,统筹资源、合作发展

食育工作应上升至国家层面,由相关部门牵头,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食育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系统制定短期、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实现科学、有序、长期、稳定推进;多方整合来自政府、学校、媒体、NGO组织等资源,广泛合作,加强交流,形成合力,逐步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目标层面:营养导向、创新发展,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坚持营养导向,引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带动新模式和新服务的形成,引导一二三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推动新型营养、健康产业进步,推进传统食品研发及产业升级;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习俗、食品等多方面的挖掘,吸收其精华,与当代文化相融合,逐步营造重视传承、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环境与氛围。

三、产业/区域层面:产学研结合、联动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发展

坚持以食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营养健康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与研究机构、高校的合作平台与发展机制,促进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层次、全方面食品与健康相关的多方产业联动发展;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饮食习惯、教育水平等因素,对食育推动的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食育发展方案,实现差异化发展。

四、实施层面:标准引领、规范发展,示范先行、有序发展

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学校等联合,围绕“食育做什么”“食育怎么做”等问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定系列标准、实施方案和指导手册等,引导食育工作在不同领域规范推进;鼓励各地区不同类型的、有条件的主体,包括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社区等,率先开展食育试点工作,探索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和模式,逐步形成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不断总结经验,促进交流,在不同层面上有序铺开,为食育的全面推广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第六章 我国儿童食育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与党和国家政策结合,为食育开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民与学生健康、营养、食品安全等的政策法规与指导文件。我们应当首先从上述众多文件中梳理出开展食育工作的内容,结合实际,切实开展食育工作。

食育是开展与做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优良载体,它们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完全一致。学校遵循“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开设食育课程、倡导劳动教育进行体育训练与美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体质、发展其身体素质,激发学习潜能与提高学习效率。学校为了实现五育目标就可以将食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食育、劳动教育和体育作用于德育、智育、美育,决定着德育、智育、美育的更高发展水平,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也会引领食育、劳动教育与体育朝向更科学的方向迈进。食育教育跨度很大,多学科交叉,其中多个内容可以互相促进与充分融合,能够很好地体现和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中,食育尤其适合通过劳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的课程与活动来具体的承载与开展,同时得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有力支撑将更会如虎添翼,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我国教育的核心与主线。


第二节 引导各种组织与食品企业参与食育工作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各种主体的积极性和人力物力,尤其是与食品相关的机构、团体与组织,更应该承担更多的担当与责任,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影响力。

引导鼓励儿童食品企业积极参与食育活动。第一,儿童食品企业积极开展食育对于国民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食品企业积极开展食育会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好感度和客户忠诚度。良品铺子参与中国儿童食育计划战略联盟,通过积极参与食育工作,对其品牌美誉度、质量提升、客户好感度、新品开发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第三,食品企业积极开展食育会提升整个食品工业的质量水平并提升国民对本国食品的自信心。中国儿童食育战略计划联盟的成立,将会更好的带动我国更多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企业参与到此项利国利民的宏伟事业中来,充分利用优秀企业的生产车间、众多的专卖店和专柜开展食育,化整为零,润物无声,将食育工作迅速拓展开来。


第三节 鼓励食品企业生产符合食育要求的儿童食品

加快建立儿童食品标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配方食品、辅食外,尚无“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标准。这就造成打着“儿童专用”旗号的食品只需要遵循普通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生产即可,但这种做法往往使得商家游离于监管之外,更对儿童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国内一些组织已开始推动相关儿童食品的标准建立进程,2020年中国副食流通协会联合良品铺子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

加强儿童食品市场监管:对于儿童食品:当务之急并不是对“儿童食品”简单地说“不”,而是应采取措施,既要满足市场和广大儿童的实际需求,也不能让“儿童食品”游离于监管之外。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儿童食品监管机构。在大力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趋势下,建立专门独立的儿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理顺儿童食品监管部门的职责,细化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

注重儿童食品营养健康导向型发展:对于儿童食品企业而言,要时刻关注国际环境和我国国情的变化,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有关规定,顺应“三减三健”的要求,生产更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健康优质产品。在此背景下,部分食品企业已率先行动。良品铺子提出“提供高品质食品”的口号,布局高端儿童零食市场。雀巢集团宣布推出“雀巢健康儿童”全球行动计划。

注重儿童食品市场细分:进入细分市场在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还会有助于品牌抢占消费者认知高地,达到销售增长和品牌强化的双向效果。儿童食品除了绿色安全健康无添加等细分外,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功能性细分。也要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从我国以及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第四节 建立食育相关评价体系

推动食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我国的食育标准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推动政府制定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和保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育活动的规范和引导,明确每个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为加强食育推广提供法律保障。

建议设立国家食育月、食育周、食育年度关注度等:全面推进食育,法律法规和必要的形式都是需要的,但长期性的理念更重要。提议将每年的5月或6月全月设置为我国食育月,选取合适的日期设置为食育周,在每年的食育月、食育周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食育活动,引导全民共同关注食育。另外政府组织还可以每年设置一个全民食育关注指数目标值。

设立食育具体考核标准和目标(意识、知识、行为):对于食育效果的评价,应该主要从意识、知识和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具体考核。意识包括认知判断、益处判断、意愿判断等。知识包括营养知识、农业知识、饮食文化和礼仪、食品安全、农业劳动、烹饪技巧、甄选食物等。行为包括食育的频次,食育对于个人身体健康、性格、世界观等。


第五节 探索实施儿童食品或食育工作的认证认可

建立儿童食品专用标识:应尽快制定儿童食品方面的国家生产标准、食品检测标准等,并参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食品认证体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儿童食品专用标准和标识。

将食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课程,构建中小学食育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应该考虑将食育考核纳入学生技能考核体系之中。学校食育应考虑从“什么是食育”“为什么食育”“怎么做食育”等三个维度开展食育教育,并基于此标准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教育体系。对于表现良好的学校,可考虑在“中国儿童食育计划战略联盟”体系下,授予其“优秀食育学校”标识等认证。

在“中国儿童食育计划战略联盟”组织下,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与企业原则”,设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倡导广大的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一系列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好食品,并对热心儿童食育事业的企业给予关注和授牌。 “儿童友好企业”还应将食育教育纳入其企业社会责任上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促进民众对于食育的关注。


第六节 面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加强食育宣传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也只有根植于生活当中的教育,根植于联系之中的教育,才不会是单薄的、抽象的、孤立的。当形成良好的习惯后,将会浸润于一言一行之中,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食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不止于面对儿童青少年,而是面对整个家庭,家庭是食育最终的土壤。

应该经由食育这一方式与途径,将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讯息传递,它是生活中美育、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路径问题有以下几条:社群的活动、校园的课堂、媒体的推广,家庭的实践。成功的食育可以通过儿童来反过去教育家长、影响家长,这是一个已经是公认的、比较有成效的方式,在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推出了“小先生制”,食育宣传与开展就可以采用这个好方法。应当充分发挥现在信息社会的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多渠道、多平台的作用,尽可能的扩大食育的宣传覆盖面


第七节 积极推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食育

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从营养入手,食育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小学有很多有利条件:第一是小学生对食品的认知还比较空白,没有错误的先入为主。第二是学校的覆盖面广,推开后容易形成一大片,假如能成为统一的政府行为,就可能在各地教育部门统一领导之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这就可以成为有组织的、有规模的,而且是可以持续的良性发展。第三是要通过小学生熟悉食育后反过来教育家长、影响家长。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食育宣传更确切的是食育实践,做好首脑并用,而不是仅仅限定在一些课程中的科学理论讲解。

学校必须教会孩子什么是饮食文明,有哪些饮食礼仪,怎么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学校还需要进行一些饮食科学与农业科学的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加懂得饮食文明的传承,更加知道如何吃得平衡,吃得健康,从小培养好习惯,走上健康中国的道路。目前我们国家在食育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推行学生营养餐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都需要关注课程的整体性、主题性、季节性、故事性。整体性是针对整个课程周期而言,阶段性的目标满足整体性目标的完成;主题性有利于孩子融入项目式学习,季节性是食育的重要元素和抓手;好的课程要有好的故事,好的叙事,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更好的推广与宣传。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的愿景,建议在在学校内为孩子建造一间当地当季的食育厨房与种植空间。在园内给孩子们一片土地,或是屋顶,或是围墙边,让他们做自己的农场主,去培育、去管理、去收获,去料理。让他们跟随着四季去观察,去成长,学会给食物好的生长环境,也给自己好的食物产品,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良好愿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学校接受到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来推广食育文化, 由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培养学生为重点,以人为本,真正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的建设和实施食育课程,建议我国大专院校,尤其是负责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应当对将来从事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在校师范生规范培养,同时也应当和相应的社会团体或机构共同承担起对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现有老师进行师资培训的任务。


致  谢

在本报告编写过程中,衷心感谢编委会人员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少年儿童健康管理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江苏省营养学会、江苏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南京营养学会的大力帮助深表感谢!也对编写过程中所参考或引用的各种文献、资讯的所有作者表达由衷的谢意!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秘书处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031

电话:010-57273495、010-57273498、400-688-9007

邮箱:service@chinafoods.org.cn、cfca@163.com

   

关注我们

 
   
  京ICP备0903040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