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官方网站
   
       
     
 
首页 关于我们 标准工作 会议展览 行业资讯 行业沙龙 TID码注册 追溯评价 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供应链案例】山东省:海上粮仓与一带一路海陆冷链供应链工程
2020/6/18 16:13:51

13.1 海陆通道支撑“一带一路”国家倡议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安全大局。2015年10月,汪洋副总理视察山东海洋牧场,对深耕海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做出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海洋渔业在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加大。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与相关国家携手共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中将设供应链通道、施连通作为优先领域,提出了“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直接让我国沿海省市获益。

我国是海洋大国,沿海共有11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13.4%。近年来,沿海11个省市每年创造出超过6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8.6%。其中,海洋生产总值高达 60699.1亿元,占11个省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54%。虽然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海陆经济联动方面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沿海地区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发挥着联动内陆腹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沿海地区必将迎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2012年人民网以“海陆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发展”进行讨论;2017年光明日报以“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与路径”对海陆联动进行了解读。山东、江苏、广西、辽宁等沿海城市正在探索海陆对接,协同发展。

 

 

13.2 山东省推进“海上粮仓”基础

海洋资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是我国著名海洋与渔业大省,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拥有200多处海湾,渔业资源丰富,为山东省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对外流通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水产产量。山东省连续多年占据全国水产品产量第一的位置,从2010年到2015年产量均占全国比重14%左右。近年来,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近950万吨,水产品出口量超过120万吨,水产品冷链流通率达40%,超低温储存能力超过6万吨,冷藏能力171.4万吨/次,冷链流通量198.53万吨,水产冷链物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茅。

捕捞器具。目前,我国拥有专业远洋渔船2512艘,增幅37.3%;山东省2015年拥有专业远洋渔船428艘,增幅97.2%,远洋渔船数量整体呈迅猛上升趋势。

 

仓储资源。山东省拥有全国最大的贮藏保鲜库群,省内低温储存能力超过630万吨,占全国约18%,居全国首位。拥有规模冷库650座,中小型冷库2000座,冷库总容量630万吨。

车辆资源。拥有冷藏及保温车辆5800辆,占全省货运汽车总量的0.33%。荣成市目前拥有冷库总量800多座,冷库总容量180万吨以上,分别占全省的30.2%和28.6%。靖海集团公司拥有冷库总库容量40万吨,占荣成市的22.2%。采用HACCP认证等管理体系和标准的企业不断增加,全程低温控制技术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广泛推广,“多温层”物流操作理念在部分第三方水产冷链物流公司已经得到运用。

 

 

13.3 海产品供应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远洋运输规模小、能力底、船队结构不合理、全球水产品流通格局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我国远洋运输服务供应贸易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较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占有率过低,严重影响了海运供应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对作为食品的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需求日益增长,冷链物流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冷链物流的产业角色也日趋明晰。冷链物流具有社会需求大、配送范围广、储运种类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及医药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是企业提高品类跨时空销售服务能力、扩大市场范围、增加企业收入的有力保障手段。目前,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业态和电子商务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新的产业和技术需求。水产品流通中极易腐败变质,对冷链物流是刚性需求。通过与发达国家在水产冷链物流领域的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对比,我国在本领域存在巨大差距和不足。长期以来,冷链物流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品控技术及配套装备落后、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标准、法律法规和诚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等多方面的问题。“断链”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竞争环境亟待规范,上述问题成为现代流通方式的“短板”。在深化供给侧改革和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服务于水产、生鲜流通的冷链物流业,是构建中高端透明供应链、健全流通体系的有效途径;发展和完善水产冷链物流体系,对促进农民、渔民持续增收、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消费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构建出健康的商业生态体系、建立透明的供应链,让生产者诚、消费者信,才能实现食品安全,进而推进中国从无害消费到品质消费的进程。

 

山东省水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水产企业绝大多数以自营物流为主,冷链物流成本概念淡漠。我省拥有重点远洋渔业水产品产区,大多数渔业企业只在乎从捕捞端开始到加工销售端的贸易差价,根本没有人精算过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投入,也没有人在乎敞开式的月台会比封闭式的月台浪费多少电费,除霜成本会增加多少。

二是水产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海链”和“陆链”没有对接。水产冷链流通过程中,由于“远洋捕捞-海上冷冻保存-冷链运输船运输-港口转运或分销-冷链仓储企业”和“冷链仓储企业-冷链配送车辆-批发市场-商超、饭店、高校”,各环节真实温控数据的交接率较低。信息不对称,造成水产储运过程损耗大、物流效率低。据调查,在山东省荣成地区,从远洋运输船到港口到当地水产加工或经销企业,大部分是木制托盘和货笼,如果入库,需要更换成企业的金属托盘容器,如果使用标准化的周转箱,可提高作业效率40%左右,节约人力成本30%。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标准,造成我省食品冷链信息不对称,冷链食品生产、流通、消费都存在盲目性。互联网、物联网品控技术及数据采集等新技术与平台建设滞后,影响水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

三是大量生产型企业处在转型期。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目前冷冻冷藏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与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仅仅是英国(204公斤/人)的八分之一,是日本(119公斤/人)的五分之一。这说明,中国加工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就是发展冷冻冷藏食品的生产和供给。山东省是我国冷冻食品的主要加工出口基地,一旦这些冷冻食品转向内销,必然会遇到冷链物流配送不发达和成本高的瓶颈,出口产品转内销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作为品质保障。自2015年以来,多数出口外贸型水产企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量和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不少企业表示要打开国内市场,让国人也能吃上高品质的水产品,解决的办法就是加速发展和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产业。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这些水产品的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环节,都成了水产生产、加工企业的雷区,企业没有专业人才和精力去做,也找不到性价比合适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四是电商水产品上行有技术瓶颈。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传统企业借力“电商天网”和“互联网+”的大潮,探索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冷链物流地网是否能满足不同时空、地域的个性化需求,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下行“最后一公里”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根据生鲜电商迅猛发展的需要,应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移动式冷却装置、冷藏运输设备车辆、单元化标准储运器具、包装、质量安全追溯设备和技术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需要加大城市配送环节中对冷冻、冷藏、保温等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

 

13.4 技术支持海陆供应链对接

13.4.1 技术路线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融合,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要求,突破冷链物流关键技术,推动集成、配套的关键技术成果向冷链物流企业转化与应用扩散。通过研发先进的水产品品控物流技术,保障品质和产品价值。开展节点技术研究和集成技术创新,形成电商模式下涵盖水产品全产业链的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支持高精度移动贮运技术、品控包装技术、物联网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构建新型供应链模式,实现全程减少物权转移,减少环境变化。引导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通过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及品质控制方案的实施,项目实施后有望实现如下目标:一是培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企业具备海链、陆链、多式联运仓干配一体化透明供应链体系。二打造威海等优势区域为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渔业国际名城和诸多(三次产业)共建知名品牌。三是通过数据支撑标准,标准支撑品牌,品牌供应链再造海上粮仓和区域经济新优势。

 

13.4.2具体实施内容

 

 

1.水产品物流品控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保障产品品质和价值

冷链物流是物流领域科技含量最高、服务受众最广、与食品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第三产业形态。改善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条件,通过研发先进的水产品品控物流技术,保障品质和产品价值。开展节点技术研究和集成技术创新,形成电商模式下涵盖水产品全产业链的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支持手持式水产品品质检测设备、多元感知融合技术、双温双仓贮运一体化装备、光纤气体传感设备、智能运输车、智能配送装备,构建新型供应链模式,实现全程减少物权转移,减少环境变化。实现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新建或改建一批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智能高效的冷库仓储设施,实现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加强水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冷冻设施建设,选择不同温区及技术装备要求的高价值特色水产品,引导水产企业改造生产流水线及温控设施,加强产品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通过研发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等冷链设施设备,提高冷链处理能力,减少“断链”现象。推广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产销一体化冷链物流。

 

 

2.信息技术支撑海陆冷链对接,不断链,支持建设“2623”工程

调研发现有些公司产品试图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时,却遇到了冷链物流无数据、无标准、无规范,产品配送距离短、区域窄、追责难的冷链物流问题。水产冷链物流的“六大环节”、“三大时空”环境的基础数据研究尚属空白,研究领域理论的缺失不能很好地指导产业实践,极大地制约了微观企业的科学操作。消除企业内部信息不通畅、温度数据信息和货物信息分离现象,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换代;二是建立基于三方机构的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车-货-库-柜”的信息共享。

针对不同品类的易腐食品,从冷链装备、保鲜工艺、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建立水产品冷链物流数据仓库智能决策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实现海链与陆链对接精准传感与控制技术集成;从船舱到地仓等关键节点数据规范交接,提升冷链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全程物流管控,做到各环节的高效联动和对接,打造智慧冷链物流生态链。选定水产品类在6大环节:“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消费”中,在3个环境:“时空大环境”、“车厢中环境”“包装小环境”下,最佳的3T(3T即时间、温度、品质忍耐度)指标大数据库。鉴于水产品对冷链物流的刚需要求,尤其应建立“海链”+“陆链”的数据交接规范以及水产品在各物流环节的包装、温控数据库。

 

 

3.流程规范与标准化体系构建,实现冷链物流同线(运输线)、同标(数据交接标准)、同质(服务质量)“三同”工程

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配送产业现状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冷冻、冷藏、生鲜食品交易,最大的瓶颈就是物流。因此,实施三同食品交易平台项目,必须与冷链物流配送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融合发展才有可能。所以,我们可在水产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销售终端,探索建立流通环节的“同线(运输线)、同标(数据交接标准)、同质(服务质量)”体系,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物,优质产品卖出好价格,高价格享受高品质。通过国家积极鼓励实施的三同公共交易平台,围绕共性问题,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制定水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急需的关键标准,制定海陆链、船舱到地仓等操作标准体系。推动现有水产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标准的宣贯和实施。推动利用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提升企业水产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水平。建立水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服务公共平台,梳理并大力宣贯已有水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在水产品原料处理、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等环节,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急需的相关国家和团体标准,围绕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采用或制定数据采集、数据交换、信息管理等信息类标准。

推进标准化物流器具(托盘、包装等)的普及应用,提高物流周转和操作效率,探索海链与陆链统一标准体系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对时空物流要素要求高,理论上跨学科、跨领域,高度统一的标准制定难度大。强化标准化工作提高冷链物流效率,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另外,成型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大数据”还是空白,标准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外冷链深入合作的重要因素,由于国内冷链标准不完善、水平低,或者有标准无监管,有标准不执行,很多国外品牌宁可自建冷链物流体系,也不寻找国内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细分品类和环节的标准修制定工作,着力加强电子商务模式下水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制定水产品冷链物流强制标准,推进团体标准制定。依据《托盘标准》等国标,推动标准化托盘、包装箱的批量使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13.5 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绩效

13.5.1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通过对信息技术、包装技术、冷冻技术、冰鲜技术、托盘技术、周转箱技术等品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集成技术;通过探索建立流通环节的“同线、同标、同质”“三同”体系,建立了温度与安全“双追溯”体系,从而形成了集成体系;实现智慧温控透明供应链构建。通过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实现两大品类海产品在电商模式与传统商贸下全程海陆冷链温控与安全数据无缝对接,冷链品控技术的突破创新,规范完善标准化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通过与顺丰集团即顺丰优选与冷链物流渠道(已与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与山东省鲁商集团有限公司银座超市等传统线下商超合作实现创新营销模式的产业化最终实现海产品智慧温控透明供应链示范项目的产业化。

13.5.2服务国家战略

在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等背景下,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融合,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要求,突破冷链物流关键技术,推动集成、配套的关键技术成果向冷链物流企业转化与应用扩散。主要由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水产龙头企业靖海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整体设计,实施海产品品控物流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信息技术支撑海陆冷链对接,不断链,支持建设“2623”工程;流程规范与标准化体系构建,实现冷链物流同线(温控供应链)、同标(数据交接标准)、同质(服务质量)“三同”工程研发。此项工作将对山东区域发展,实现国家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13.5.3社会贡献

一是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二是将沿海水产物流如靖海集团有限公司培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企业具备海链、陆链、多式联运仓干配一体化透明供应链体系。三是打造了威海等优势区域为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渔业国际名城和诸多(三次产业)共建知名品牌。通过数据支撑标准,标准支撑品牌,品牌供应链再造海上粮仓和区域经济新优势。四是培育了以海产品上行技术为支撑的电商特色小镇,促进县域经济、省域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探索和模式创新,必将对海产品上行,即海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带动山东区域发展、实现国家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13.6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介绍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9年2月由科技部批复成立的我国物流领域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工程中心。依托单位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鲁商集团”)是1992年底由山东省商业厅整建制转体组建而成,以零售业为主业(食品超市遍布北京、河南、河北等省市),其他产业涉及智慧商业旅游、产业地产、医药康养、供应链金融、教育和传媒等领域,是山东省最大零售企业。2018年销售收入突破一千一百亿,从业人员近20万。国家工程中心以实现“精准物流、放心消费和打造农产品透明供应链”为总体目标,以果蔬、畜禽、水产、冻品等品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冷链工程技术、物流智能信息技术和品质与安全控制(品控)技术三大物流科技技术集成为支撑,针对生鲜农产品物流在产、加、贮、运、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行业冷链物流工程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冷链工程整体设计、设备与保鲜工艺配套施工、智能信息技术和透明供应链建设等方面提供供应链集成技术支持。并在本领知识标准、人才标准(专业培训)和产业标准全面提供咨询和开放服务。工程中心利用自身产业背景和研发优势,先后与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在铁路冷链蓄冷集装箱的研发应用;与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在铁路冷链灌装车保温材料研发应用;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铁路冷链调研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与中铁第四勘察院组织的宁哈、乌青沪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使铁路冷链物流从规划研究向实质推进迈出了关键一步。铁路冷链物流两端温控供应链体系构建以为中心下一步重点研发和技术支持方向。

在科技研发方面,自建立以来,中心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鉴定成果25项、专利140余项。承担国家级课题9项,其中863课题1项,省部级51项。中心承建了商务部山东省放心肉工程建设与运维工作,是山东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产品产销平台承建单位。863计划课题“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物流销售信息化应用示范与技术验证”是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方面的国家重大创新主题项目。中心承建了的山东重点农产品追溯平台、山东冷链物流监管平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等商务部、科技部等重点项目、中心研发的无水活鱼运输技术和蜜桃出口品控技术体系,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采用自然工质CO2作为低温制冷剂,研发的复叠制冷循环机组,打破欧盟技术壁垒,以批量出口法国。

 

本案例撰稿人:

郭风军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控部主管

黄宝生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控部主管



来源:中国食品供应链发展报告(2018-2019)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秘书处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031

电话:010-57273495、010-57273498、400-688-9007

邮箱:service@chinafoods.org.cn、cfca@163.com

   

关注我们

 
   
  京ICP备0903040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31号